民间偏方秘方大全
汉唐时期的药膳食疗
汉唐时期 ,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,建立秦王朝以迄隋唐这一段历史时期 。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济、技术、国力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 。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 ,统一了度量衡名称和单位 ,统一了货币、法律、服装、历法等 ,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。焚书坑儒虽对古代文化破坏严重 ,所幸的是医学、天文学、农学等方面书籍被保留下来 。食疗方法上对前代的传承也没有中断 ,相反 ,由于交通发达 ,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 ,如麝香、羚羊、犀角和海南的龙眼、槟榔等 ,陆续被内地医生采用;东南亚国家的药材 ,也不断运来我国 ,既丰富丁中药宝库也为食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 。
东汉时期 ,出现许多名医 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的作者张仲景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 。不仅在医学上张仲景贡献卓著 ,在我国食疗学发展史上 ,他也是重要人物 。他的《金匮要略》中“禽兽鱼虫禁忌并治”和“果实菜谷禁忌并治”两个专篇 ,对“食禁”作了专门阐述 ,很多理论至今仍有它的实用价值 。例如 ,他说:“凡肉及肝 ,落地不着尘土者 ,不可食之 。” “肉中有朱点者 ,不可食之 。” “果子落地 ,经宿、虫蚊食之者 ,人大忌食之 。”等等 。张仲景首创的桂枝汤、百合鸡子汤、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许多食疗方剂、菜肴、用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 。这些方剂本身往往体现出他对食疗原则的深刻理解 ,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,当归、生姜是药 ,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 ,功效并非草木能及 ,这三者配伍说明张氏已经认识到 “药借食力、食助药威”的道理 。
这个时期 ,还有我国第一本重要的药物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(又名《本经》) 。这本书是对我国秦汉时期药物知识的总结 ,是许多医药学家的成果汇集而成的 。书中收载药物365种 ,其中植物药252种 ,动物药67种 ,矿物药46种 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 。上品120种 ,据说能轻身延年 。中品120种 ,主养性以应人 ,有的有毒 ,有的无毒 ,是补养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。下品125种 ,能治病 ,但多数为有毒药物 ,不能久服 。上品中许多药物还是制作药腊的上等原料 ,如:人参、天门冬、甘草、干地黄、菟丝子、牛膝、麦门冬、木香、署豫(薯蓣)、薏苡仁、石斛、巴戟天、赤箭、赤黑青白黄紫芝、黄芪、肉松容(肉苁蓉)、续断、决明子、丹参、五味子、沙参、枸杞、茯苓、酸枣仁、五加皮、杜仲、橘柚、阿胶、丹雄鸡、石蜜、牡蛎、海蛤、文蛤、大枣、葡萄、鸡头实、瓜帮、苦菜等 。中品中可以用来制作药膳的有:阳起石、葛根、当归、元参、百合、知母、贝母、淫羊藿、茅根、海藻、山茱萸、龙眼、白马茎、鹿茸、狗阴茎、蟹、柞蝉、大豆黄卷、赤小豆、粟米、黍米、水苏等 。下品中也有一些能用于制作药膳 ,如:附子、桔梗、桃核仁、杏核仁、苦瓜等 。以上所列这些既是药物又是食物 ,食用比较安全 。
汉代对食疗有杰出贡献的人物还有淳于意和华佗 ,淳于意 ,临淄(今山东临淄)人 ,生于公元前205年 ,曾任齐国的太仓长 ,人们称他为“太仓公” ,他继承了《脉书》 , 《药论》等医药书籍 ,医术很高 。华佗是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毫县).人 ,生于东汉末年 ,他精通内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外灸科 ,在食疗上有很多建树 ,比如华佗醋蒜 ,就是他用来杀寄生虫的一道食疗佳品 。
两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五代时期 ,即公元266—9印年 。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 ,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况 ,全国得到统一 ,但由于北方民族不断进人中原 ,形成割据势力 ,西晋也最终被少数民族势力灭掉 。西晋皇室逃到南京 ,建立东晋 。公元581年 ,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 ,不久统一全国 ,结束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。公元618年 ,李渊建立起唐王朝 ,此时 ,国家统一 ,国势强盛 。食疗随着国家的富强 ,人民的安居乐业 ,发展非常迅速 。
陶弘景著《本草经集注》不仅新药品种有很多增加 ,而且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为玉石、草木、虫、兽、果、菜、米以及有名未用药等7大类 。书中还记载了葱白、生姜、海藻、昆布、苦瓜、大豆、小豆、鲍鱼等食疗食物的用法 ,反映出食疗学的新发展 。
葛洪著《肘后方》一书 ,也反映出食疗的发展 ,例如 , “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”中 ,葛洪对这种病的病因、发病、病症和以食为治的方药 ,却有明确见解 。他说:“脚气之病 ,先起岭南 ,稍来江东 ,得之无渐 ,或微觉疼痹 ,或两胫不满 ,或行起忽弱 ,或小腹不仁 ,或时冷时热 ,皆其候也 。” “不即治 ,转上人腹 ,便发气 ,则杀人 。”对脚气病的治疗方法 ,他提出: “取好豉一升 。”豉 ,是大豆制成的 ,对脚气进行食疗行之有效 。他还提倡用牛乳、羊乳、鲫鱼等治疗脚气病 。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 ,上述食品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,是治疗脚气病的上佳食物 。此外 ,他还提出梨去核换捣汁 ,合以其他药服用 ,治疗咳嗽;服炙蟹甲散后 ,喝蜂蜜水 ,可以下乳;吃小豆饭、鳢鱼 ,治大腹水病等 ,很多食疗方法 ,都是行之有效的 。
两晋南北朝时期 ,对食疗有较大贡献的书籍 ,还有《食经》 ,王叔和著的《养生论》等 ,可惜前者已经失传 。
食疗发展到隋唐时期 ,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。唐初 ,公元657年 ,唐政府组织了苏敬等20余人编写《新修本草》 ,这是我国第一部药典 ,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,比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。《新修本草》全书共54卷 ,其中《本草》20卷、《药图》25卷、《图经》7卷3部分 ,目录2卷 ,共载药物850种 。《本草》部分是叙述药物的性味、产地、功效、主治等内容; 《田经》是说明《药图》的; 《药图》是描绘药物的形态等内容 。《新修本草》丰富了本草内容 ,在《集注》载药730种基础上 ,新增补114种 ,共载药844种 。《新修本草》对食疗学贡献是极大的 ,对禽兽、虫鱼、果菜、米的食疗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,对其功效作了说明 ,在新增加药物中有不少 ,如郁金、薄荷、蒲公英 ,是常见病药膳用药物
不可缺少的 。《新修本草》纠正了以前本草的一些谬误 。比如 ,陶弘景称玄参: “茎似人参而长大……亦微香 。”《新修本草》对它的认识是: “玄参根苗并臭 ,茎亦不似人参 。”陶弘景注“羊乳”时称: “牛乳、羊乳实为补润 ,故北人皆多肥健 。”《新修本草》则说: “北人肥健 ,不啖咸腥 ,方土使然 ,何关饮乳 。陶以未达 ,故屡有此官 。”《新修本草 ,在编篆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,这是一大创新 ,使易读易懂 ,一目了然 。
《药图》25卷 ,是全国各地征询来的标本 ,而且纠正了以往药物认识上的一些谬误 。《新修本草》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还较落后的情况影响 ,有其历史局限性 ,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 ,如把一些药物视为长生不老药 ,将水银、五石散当长生药服用;实际上这些药毒性极高 ,是不能作为食疗、药膳的原料的 。唐代陈藏器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 ,在食疗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,食疗菜肴“虫草鸭子”就是这时开创的食疗方 ,至今还是药膳中的佳肴 。公元938—965年 ,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组织对《新修本草》进行修订 ,共20卷 ,称《蜀本草》 ,可说是一部形简实丰的药典 ,携带与使用均很方便 。
唐代 ,药王孙思邈著《千金要方》与《千金翼方》 。这两本书是总结前人的医学经验而编著的 。他对药物功效阐述更加详细清楚 ,还不断接受外来药物用于临床 。孙思邈用寻常人一听就懂的话 ,讲述常用食物的药用作用 。他说: “姜为呕家圣药 ,盖辛以散之 。呕乃气逆不散 ,此药行阳而散气也 。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 ,姜能开胃 ,萝卜消食也 。”以脏补脏 ,是孙思邈常用于临床的食疗方 ,如: “沙牛肝明目”、 “青羊肝明日”等 。当人们患甲状腺炎(脖子肿大)时 ,孙氏用羊靥 ,即用羊的甲状腺来治疗人的甲状腺肿大 ,收到较好食疗效果 。孙思邈用毂树皮熬汤煮粥治疗脚气病 ,食疗效果也不错 ,这因为段树皮含有大量维生素B1 ,这是脚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。《千金方》中有“食治门”专篇 ,对饮食疗法十分重视 。孙氏列食疗方17首 ,其中的茯苓饼、杏仁酥 ,就是抗老益寿之品 。孙氏对病者饮食宜忌也有阐述 ,他说 ,患心胸者 ,宜食麦、羊肉、杏、薤等;肝病患者宜食麻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等;脾病患者宜食稗米、牛肉、枣 ,葵等 。肺病患者宜食黄黍、鸡肉、桃、葱等 。肾病患者宜食大豆黄卷、猪肉、栗、藿等 。由此可见 ,孙思邈对食疗学的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,可以说以后的医家食疗经验的基础 ,到他这时已经打好了 ,应当说他是我国食疗学的全面成熟的一个标志 。
这里还必须特别说一说雷皲所著的《雷公炮炙论》 。公元420—479年 ,雷敦总结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中药的炮制方法 ,收载炮制的中药300种 ,炮制分为炮法、炮炙法、焙法、煨法、蒸法、煮法、去芦、去足、制霜、制膏、酒制、蜜制、药汁制等方法 ,为近代“药膳炮制”打下了基础 ,也为中成药生产指明了方向 。笔者认为“食疗”、 “药膳”之功 ,除药和食物本身的功效外 ,主要在于炮制 。比如 ,药膳“杜仲腰花” ,如果杜仲不去粗皮 ,切丝 ,喷洒盐水炒成焦状 ,那么杜仲的药效则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。杜仲用盐水炒焦 ,则使杜仲胶被破坏 ,杜仲的鞣质有效成分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。咸人肾 ,因腰痛病在肾 ,咸可将药性带人肾中 ,达到治病的目的 ,故“杜仲腰花”具有补肝肾、强筋骨、止腰痛的功效 。《雷公炮制论》原书早已亡佚 ,但其主要内容历代本草中记载颇多 ,现在看到的《雷公炮制论》为后代学者、医家辑佚整理而成 。
据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孟诜尚撰有《食疗本草》3卷 ,这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食疗著作 。一些学者认为 , 《食疗本草》是张鼎以孟诜的《补养方》改编而成的 。唐代 ,孙思邈著《千金要方》一书中 ,专门列“食治篇” ,孟诜在前人的著作和食疗验方 ,攒写了《补养方》 3卷 ,后经张鼎增订成《食疗本草》 ,现在见到的《食疗本草》是今人谢海洲等学者于1984年辑校而成 。
这个时期的主要医学人物有王叔和、皇甫谧、葛洪、陶弘景、巢元方、王焘等医药学家 ,他们除在中医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外 ,在食疗、食补方法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。我国食疗学的发展也有他们的奉献 。
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药学、食疗学是我国发展的时期 ,推动了医药学术的发展 ,为我国人民的健康、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。
转载请注明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hacim.cn/60311.html
标签: 养生保健 食疗药膳 药膳理论 本草 食疗 药物
百度搜索: 养生保健 食疗药膳 药膳理论 本草 食疗 药物
标题:汉唐时期的药膳食疗